2007年4月4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浙江法制报精彩推荐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清明节前,我们的记者走进那些因见义勇为而失去亲人的家庭,目睹了她们的辛酸,自强与希望。
缅怀逝者更要善待生者
本报记者 陈卓 实习生 邵嫘嫘/ 文 陈立波/ 摄

image

  余美芳经常以这种方式怀念逝去的丈夫

  又是一年清明时节。那些因见义勇为牺牲的人们,墓前会再次迎来浸透思念的祭拜。
  他们的离去曾经让人扼腕痛惜。对于旁人,心灵的升华和精神的激励是笔宝贵的财富;而对于他们的家人,除了这些,还需要面对无尽的痛苦思念和不得不孤单承受的生存压力。好在,政府和社会给予了他们高度评价和相应奖励。希望,更多的人参与到关注和关心这些英雄家人的队伍中;而且,不仅仅是在清明时节。

  家人自强清苦却有希望
  见到余美芳是4月2日,她正和公公婆婆一起忙着做“清明团子”,第二天她要带着这些到丈夫的坟前祭奠。12年过去了,每逢清明、大年初一、冬至这些日子,或是家里有了什么变化,余美芳都会去看看丈夫和他说说话。
  时间回到1995年5月29日,事情来得一点征兆都没有。那天,村里有户人家老人去世,丈夫徐建林去帮忙,下午回家洗了个澡还要去那家吃晚饭。正在换衣服的时候,忽然听见外面有人喊“救命”,徐建林二话没说就冲了出去。
  他就是这么个人,特别乐于助人,村里、邻居有什么事,一声招呼,他肯定就去帮忙,而且活儿干得特别漂亮。”临安市於潜镇金家村村支书丁纲回忆起徐建林,惋惜得不得了。
  救命声是从天目溪中一条叫“官井”的围堰中传来的。刚才,当地镇上一家制罐厂的青年工人陈海军在围堰中游泳,却不小心溺水被急流卷入堰底。
  等徐建林赶到现场的时候,和陈海军同厂的生产科长陈放强已经跳下水去救人了。当时,陈放强的处境也非常危险,眼见陈放强在把陈海军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同时,他自己却即将被急流吞没。
  徐建林没有犹豫就跳了下去。他要去救陈放强和陈海军。
  最终,陈海军得救。徐建林和陈放强却没能活着上来。
  “听到这个消息,我整个人魂都没了。”徐建林两夫妻感情好是出了名的,丈夫出事让她整整三年消沉得无法自拔。
  但无论怎样,余美芳明白,家庭的重担一夜之间全部落到了她的肩膀上。那年,女儿12岁,儿子7岁。
  虽然见义勇为基金会对烈士家属每月有抚恤金,但一大家子的开销仍然艰难。忍着失去至亲的痛苦,经村里介绍,余美芳开始在村里一家造纸厂上班,每天早出晚归,还要料理家务,辅导两个孩子功课。
  田里的活,由徐建林的弟弟叫些帮工一起干。
  前几年,余美芳在村子里开了一家小店,卖些杂货干货。每天早上4点起床,晚上等没了生意才关门,自己三餐全在店里解决,也能照顾好两个孩子的午饭和晚饭。但是四五年下来,生意始终不太好,余美芳还是关了店。
  “一个人的时候老是忍不住哭,但想想这没用,还是要继续生活下去。”当地政府部门对余美芳的印象是,几乎从来不主动开口说困难。
  让余美芳欣慰的是,这些年的辛苦劳作,换来的是家庭的和睦和健康成长的两个孩子。女儿去年结婚刚刚生了孩子,儿子去年光荣参军去了远方。当上外婆的余美芳仍然停不下来。“等照顾好女儿了,我又要去找活干了。”
  去年儿子女儿的喜事,余美芳都上山和丈夫说了。如今,最让她操心的是家里的房子问题——上世纪70年代造的房子至今都没有整修过,风大的时候刮下过瓦,下雨的时候里面下小雨。看着邻居都造起了坚固的新房,村子里也告诉她如果要造新房,政府有政策可以给一定的补贴,可余美芳还是拿不出钱来。
  陈放强的妻子李荣仙2005年刚刚在政府的补助下新建了房子。“前后补助了1万4千元,如果没有政府的帮助,真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但家中的财力仅够造上一层。现在,李荣仙到镇上找了份家政的活儿,挤出点钱给在杭州读职高的儿子。
  包括徐建林和陈放强在内,村子里出了四位见义勇为的英雄。每年清明,村干部和群众都会去看望长眠在青山绿水间的他们。

  失去顶梁柱的家人仍在风雨飘摇中
  社会的认可、烈士的荣誉、定期保障的抚恤金,怎能抵过失去亲人的痛楚;尤其,当顶梁柱轰然倒下的时候,一个家庭的无助更不堪言。
  2005年12月22日,建德大洋镇庆丰村一山林失火,当时在家正准备和客人一道吃午饭的童汝良听到了有村民在喊救火。
  “你们慢慢吃,我去救火了。”跟家人和朋友说完最后一句话,童汝良骑上自行车,带着柴刀、锄头,直奔火灾地点。
  火情过后,村民呼喊着童汝良的名字,却已没有了回音。被找到的是童汝良的遗体,横卧在他为救火开辟的防火道旁,右手还紧握着一根被烧焦的扑火柴棍。
  童汝良牺牲前,祖上传留下来的房子破旧得无法再住,贫穷的一家人在村里的照顾下住进了村学校的旧教室里。童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同为残疾人,生活上都需要照顾。乐观向上、勤劳肯干的童汝良曾是全家人的“天”。
  如今,一家三口依然住在学校。母亲高龄,儿子年幼,都是正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妻子却根本没有能力承担起这个家庭的重担。和同村另一位在救火中牺牲的村民一起,童汝良被评为烈士,他的家属每月能享受到政府的抚恤金。但是,这样一个家,即使有一定的经济保障,也是难以想象失去童汝良的日子的。
  以前的邻居、村里的好心人、村干部总是抽空照顾这苦难的一家人,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见义勇为勇士家人今后何去何从
  而那些因见义勇为牺牲却因种种原因没有评上烈士的,家庭的生活会更困难一些。虽然政府和见义勇为基金会给予相应慰问奖励,但一次性奖励补助并不能解决更多的问题,很多家庭生活陷入困境。
  62岁的杜翠绿现在浙江医院里做陪护工作。医院里的医务人员和病人都很喜欢她,亲切地叫她杜妈妈。
  杜翠绿和丈夫裘陆樵从1992年开始就在浙江医院做临时工。然而1995年12月19日的一次变故,让她永远失去了丈夫。
  那天,大雾,医院里的一号楼旁发生了地陷。凌晨5点50分,一位离休老干部在散步时不小心跌入地陷处。正在巡逻的裘陆樵听到了呼救声,和同事们一起用梯子去救人。不幸的是,在营救的过程中,裘陆樵滑落地陷处很快便沉了下去……
  裘陆樵的后事办理得极为简单,靠的还是医院给的800块钱的丧葬费。
  裘陆樵被评为见义勇为勇士后,杭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颁发了一笔抚恤金,根据规定,之后就不再有补贴了。
  如今,她的儿子和女儿都已经成家了,家里的经济条件也不是很好。杜妈妈的收入很不稳定,即使在没有休息日每天起早贪黑的情况下,每月也只能拿到900块钱左右的收入。平时大多时候都是陪着病人睡在病房里的,她连房子都舍不得租。即使没有病人照顾的时候,她也不回嵊州老家,因为舍不得那来回一百多的车费。
  “等做不动的时候就回家和儿子住吧!现在都有高血压,晚上睡觉也睡不好了。”杜妈妈说。
  但随着去年年底杭州市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工作的若干意见》,将来出现类似杜妈妈的情况,境遇将会得到改善。

  提高标准,探索新路
  自1992年5月杭州见义勇为基金会成立以来,已先后表彰奖励见义勇为人员271名,其中牺牲的24名、伤残的68名。近日,记者从杭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了解到,杭州将大幅提高对见义勇为者的奖励标准。今后在杭州因见义勇为英勇牺牲的个人,经公安机关确认后,杭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将一次性给予10万元奖励补助,是原来奖励的5倍。
  “我们希望社会各界能更多地关注这些见义勇为的人,从精神道义上的支持到物质方面的帮助,多多向见义勇为基金会捐款。”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有一些企业为基金会捐款。
  也有一些地方正在探索更大程度保障见义勇为者利益的新路。
  临安市见义勇为奖励基金会在去年年底与保险公司签订了一份意外伤害保险合同。
  承保的范围是“在2007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期间,临安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因见义勇为受到伤害的10名人员”。
  合同中约定,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间内,因见义勇为受到伤害的,保险公司依相关约定给付保险金。其中,因见义勇为而造成身故,给付死亡保险金最高15万元;对一次事故中100元以上部分的医疗费用,扣除免赔额100元后按80%的比例在意外伤害医疗保险金额内予以补偿,最高给付2万元等。
  “我们希望尝试一种新的方法,尽可能地让见义勇为者以及他们的家人不再流泪。”